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,近日,云南财经职业学院智慧会计学院组织22名师生赴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,开展为期四天的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
此次活动以“籽籽连心凝力量 乡乡携手绘新章”为主题,围绕民族团结、乡村振兴、科技赋能等内容展开,旨在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,厚植家国情怀,勇担时代使命。

缅怀革命先烈,赓续红色血脉
活动首日,实践团来到西盟革命烈士陵园,在勐卡镇团委书记的带领下,师生们认真聆听西盟地区革命历史,深入了解先烈们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感人事迹。大家肃立在“革命烈士永垂不朽”纪念碑前,默哀致敬,擦拭碑尘,表达对英烈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缅怀。


在民族团结盟誓塔前,西盟团委工作人员带领师生深入学习《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盟誓代表后代的回信》精神,回顾“盟誓精神”的历史渊源与时代价值,强调青年要坚定不移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。全体团员齐唱团歌,重温入团誓词,进一步增强了团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。
行走边境线,感悟守边精神
在“青春巡边路线 热血守疆人”主题活动中,实践团沿着大黑山通道边境线开展巡边实践,实地了解中缅边境地理分布、界碑设置及边境防控机制。在中缅181号界碑处,师生们认真聆听讲解,了解“声光雷达报警系统”等现代化边境防控设施,深刻感受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。

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杰老师在现场开展思政课教学,从诸葛亮与佤族的千年传说到“党政军警民”五位一体的守边机制,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边疆治理的历史与现实,激励青年学生传承守边精神,勇担时代责任。
民族团结教育,从娃娃抓起
实践团走进西盟县勐梭镇东城社区,面向当地儿童开展“民族团结一家亲”普通话推广与禁毒知识科普活动。通过情景剧、绕口令、书信传情等形式,激发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兴趣,增强民族团结意识;禁毒教育环节则通过动画和互动问答,引导孩子们认识毒品危害,树立健康生活理念。


步量民族村寨,情系万家冷暖
实践团在西盟县里坎的调研以“走进群众、倾听民声、服务基层”为主线,实践团成员分为三组,围绕困难家庭、学生群体、基础设施建设、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展开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。调研过程中,同学们与村民面对面交流,详细了解他们在医疗、交通、教育、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与发展需求,认真记录群众意见建议,并积极向村委和乡镇政府反馈,推动问题协调解决。


在调研中,实践团特别关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情况,深入了解佤族传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融合路径,结合所学专业知识,初步提出多项具有可行性的乡村振兴项目建议,如民族文化体验游、农产品品牌打造、电商平台推广等,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认可与欢迎。

此次调研不仅让学生们走出课堂、走进乡土,更让他们在实地走访中感受到民族团结的温度与乡村振兴的脉搏。同学们纷纷表示,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,持续关注民族地区发展,积极投身基层服务,把青春汗水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,为实现共同富裕和民族团结进步贡献青春力量。
科技赋能乡村,助力振兴发展
在乡村振兴创业产业园,实践团围绕“科技赋能乡村振兴”主题开展座谈交流。学生代表展示了调研成果,分享了在西AI技术在财务、行政、教育等领域的应用,强调科技在推动基层治理和产业升级中的重要作用。


西盟县相关领导对实践团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,表示希望通过校地合作,持续推动科技与人才赋能乡村振兴。学盟实地走访企业、了解产业发展难题的经历。杨冉老师介绍了RPA机器人和校团委副书记也对活动成效表示肯定,鼓励同学们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,在服务基层中实现自我价值。
总结与展望
通过在西盟县的系列实践,青年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民族团结、边疆稳定、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理解,也在服务基层、服务群众中锤炼了意志、增长了才干、坚定了理想信念。西盟之行,是一堂生动的“行走的思政课”,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。

展望未来,智慧会计学院将继续以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为契机,深化校地合作,推动实践育人常态化、长效化。我们将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,持续关注民族地区发展需求,积极探索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,引导更多青年学生走进基层、服务人民,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。(云南财经职业学院王瑞婕/文)
来源/青春西盟